本书是以1987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的《金属工艺学》上、下册(邓文英主编1981年修订版)为基础,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和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参考各校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修订、改编而成的。本书可作为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用的教材。
本书经修订、改编后,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突出了下列三点:
(一)确立了本课程在学科上属于工艺学范畴的体系。在工业先进国家的高等工科学校中,本课程一般叫做《机械制造方法》、《机械工作法》或《生产工艺学》等,顾名思义,都是属于工艺学范畴的。所以本书内容以论述生产工艺为主,至于材料部分,结合我国国情,以目前使用最广、在我国仍要大力发展的钢铁和一些有色金属为引子,主要讲清制造工艺原理及应用,但不是讲授金属材料学。
(二)本书修订时对教学进程作了灵活安排的考虑。由于我国专业较多,各专业对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有差别,有的甚至相差很大。编者建议可采用有选择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某专业对铸造工艺知识要求不高,则该部分内容可不进行课堂讲授,只在实习中讲一些基本知识就可以了。又如金属材料部分在本书只作为讲授工艺学的引子,如某些专业需要非金属材料知识,可以适当削减本书第一篇的内容,由讲课教师适当补充非金属材料的工艺学内容,或增设非金属材料工艺学选修课程。
(三)本课程既属工艺学范畴,讲授时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最为重要,这也是培养现代工业优秀工程师的重要方法之一。编者认为在进行本课程的教学时,为了与实际生产密切结合既可以在课堂进行,也可以在车间进行,不必拘泥干课堂讲授与车间实习之别。
本书由邓文英(第一篇及绪论)、郭晓鹏(第二篇)、裴兴华(第三篇)、高广安(第四篇)、张力真和宋力宏(第五篇)等执笔改编,由邓文英担任主编。本书上册四篇分别由浙江大学黄振源(第一、二篇)和杭州电子工业学院何发昌(第三、四篇)两同志审阅;下册第五篇则由北京科技大学陈端树和上海交通大学孙以安两同志审阅。并在北京召开的本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审稿会上定稿。
由于编者理论水平和教学经验所限,本书难免有谬误或欠妥之处,敬希读者和各校教师同行提出批评建议,共同搞好本门课程的教材建设工作,不胜企盼!